余貽鑫,電力系統分析、規劃與仿真專家。1936年11月6日生,北京市人。1958年在天津大學本科畢業,1963年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在電力安全域方法學方面,取得了開創性的國際先進成果,并首次將該成果用于實際電力大系統;在城市電網規劃方面,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城市電網規劃系統,應用于國內逾千個項目,涉及金額超過5000億元;作為我國智能電網的首倡者與積極推動者,為我國智能電網的健康發展和科學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技術發明二等獎各1項、高校十大科技成果獎1項、省部一等獎5項。
金東寒,動力機械工程專家。1961年1月出生,浙江紹興人。1978年3月就讀于武漢水運工程學院(現武漢理工大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89年5月畢業于中國艦船研究院獲博士學位。2004年2月任中國船舶集團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200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任上海大學校長,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任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校長,2019年5月任天津大學校長。兼任國際內燃機學會主席,中國內燃機學會理事長。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
鐘登華,水利水電工程專家。1963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贛縣。1985年畢業于江西工業大學(現南昌大學)獲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于天津大學獲碩士學位,1992年在天津大學獲博士學位。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德國基爾大學作訪問學者。1988年至2019年在天津大學工作,2016年至2019年任天津大學校長。2019年起任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
陳永川, 組合數學家。1964年3月生于四川省南充市。1984年獲四川大學計算機軟件專業學士學位, 1991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應用數學專業博士學位,之后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并于1993年被聘為研究員。1994年回國工作,先后任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教授、南開大學副校長、天津市政協副主席。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任天津大學應用數學中心主任,2015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8年當選天津市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及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
劉叢強,地球化學和表層地球系統科學家。1955年9月生于貴州省遵義。1982年春畢業于南京大學地質系,1984年在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1年在日本東京大學化學系獲博士學位。1986年至1996年先后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東京大學和日本國立電氣通信大學做訪問學者、攻讀博士學位、任基礎科學特別研究員和副教授,于1996年獲中科院首批百人計劃資助回國工作。回國后先后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兼任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貴州省科協副主席和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長,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現任天津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學院和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5年當選國際地球化學學會會士、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是貴州省第十屆和第十一屆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貴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和第十三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
蘇萬華教授,內燃機動力工程專家,1941年出生于佳木斯市。1968年天津大學內燃機專業研究生畢業。1985-1986年挪威理工學院海洋技術中心作訪問學者,1994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內燃機研究中心(ERC)訪問教授。現任中國內燃機學會副理事長,兼任中國內燃機學會燃燒、節能、凈化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內燃機學會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內燃機學報主編,國際權威刊物Int. J Engine Research 和Int. J. Automotive Technology 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