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4-09
編者按:海棠花開,春又回來。恰逢一年一度的“海棠季”,據說,海棠花語中含有游子思鄉之意,因此許多校友選擇此時回歸母校,賞花游園,抒情寄懷,不失為平生一件快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今年陪你看海棠的那個人,會是誰呢?今天,我們要帶你去看看水利館里的海棠,這是衛津路校區最早種植的海棠,我們聽聽它有著怎樣的故事。
身為一名水利人,天津大學水利館是我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地方。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十分熟悉和喜愛,因為它們凝結著我太多難忘的回憶與情愫。只要我不出差,每天必到。不管多晚,總有學生在等待。如果單就館內的植物而言,蒼松、翠柏、紅樹、白楊、古柳、紫槐、竹林,這些大多是工地實習帶回來的稀有樹種,遍布館內各個角落。幾乎每個季節,我們都能夠欣賞到一抹綠色,讓人心曠神怡。然而,于我而言,更為珍貴的當屬明媚俏麗的海棠花。
毋庸置疑,海棠花是我們水利館的“館花”。早在七里臺建校時期,第一批移植過來的海棠花就栽種于此。聽老輩人講,據說是因為記憶中的國家地圖形似海棠葉的緣故。到如今,這些校內最早移植過來的海棠樹,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了。每次將一批老的枝干鋸去,都會萌發出新的嫩芽,周而復始,一茬茬的新技綠葉茁壯成長,迎接著一批批的水利新生走進校園,陪伴著一代代的水利畢業生奔向社會。但無論新老,每一個水利人都難忘水利館,難忘每年四月間海棠花開的日子。
水利館的師生們之所以特別鐘愛海棠花,或許不為別的,只是因為海棠樹堅強的品格和頑強的適應能力。由于水文地質方面原因,水利館原有的地下水位較高,導致土壤的含鹽量也非常高,許多植物因此不能成活。可唯有海棠樹,非但頑強生長了一個甲子之多,而且繁衍滿園。同時,海棠的花語含有游子思鄉之意,因此從水利館里走出的校友,都十分思念這海棠花開的地方。每逢花開時節,在外的游子們都別有一番情感在心頭。
這種情感可謂是多元的,既有一代代學子有對于過往輝煌歷史的銘記,在這所曾被譽為“東亞先進”的水利館,周恩來總理、十世班禪副委員長、屈武副主席等領導人都來此視察過,讓全體水利師生都備受鼓舞;也有對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師恩感念,在這所名師薈萃的水利館,鄭兆珍、趙今聲、杜鎮福、舒揚棨、魏頤年等一批專家先后在此任教,為我國的水利事業培育出一大批杰出人才(注:鄭兆珍是中央教育部任命的所長。他和魏頤年是水利館創始人);更有對于水利系傳統精神的傳承,在這所碩果累累的水利館,先后為土建、機械、動力等含有水利學課程的院系提供教學實驗數十種,三峽工程、新安江水電站、錦屏壩水電站、南海填礁等水利工程都留有天大人的足跡,踐行著“要實地把中華改造”的理念,突破多項世界領先成果,贏得數十項國家各類獎項,奠定了“水利建設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基礎。此外,在巴基斯坦、緬甸、斯里蘭卡,瓜達爾港、尼加拉瓜運河……都有水利人的足跡和亞非留學生的課堂,為中國水利水電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又是一年一度海棠花開的時節。再過幾天,天大校園也將迎來游人如織的“海棠季”。盡管現在新校區建了新館,但是海棠花卻依然在水利館綻放著春天的氣息,留給歸來學子們無限的感慨與懷念。在此,僅以楊弘校友的一首小詩,來表達我對水利館海棠花的情愫。
海棠花開,待汝來摘;汝自刻苦,姍姍不來。
汝即不來,春風徐徐;凝脂似雪,落英撲懷。
馥郁冉冉,香氣滿園;此刻方知,海棠花開。
師友相伴,拈挆踏采;瀯瀯嗡嗡,蝶蜂紛排。
款款凝眸,面比花紅;幻若仙子,沐浴花海。
春去冬來,寒暑易節;學業初成,難別學臺。
綠肥紅瘦,海棠依舊;夜夜夢里,芬芳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