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4-09
編者按:今天,我們將繼續為大家講述北洋園新校區“六縱”道路命名背后的故事。本周為大家帶來的是七星路背后的故事第二期。通過上期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北洋工學院遷到古路壩后,更名為西北工學院。“北洋”名號不復存在,引起廣大北洋校友不滿,決定籌設私立北洋工學院。在此壓力下,國民政府行政院決定將浙江省立英士大學工學院劃出,獨立為國立北洋工學院,因學院地處浙江泰順百丈口鎮,史稱“泰順北洋工學院”。事實上,抗戰時期的北洋,不僅有七星寺的點點燭火,還有泰順的谷倉。本期為大家帶來的就是發生在浙江泰順的故事。
在北洋老校友們的奔走呼吁和努力下,1943年夏,北洋工學院終于在浙江省泰順縣百丈口鎮復校了。復校后立即在浙南、皖南和贛北、閩北招收復校后的第一屆新生,我和吳恒惠、江敦墾、朱立培……等在皖南屯溪考區被錄取為北洋工學院新生。當時心情的喜悅實非筆墨所能形容,我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能進入這座祖國歷史最悠久、馳名中外的高等學府讀書,這是多么令人高興的事啊!
當時,復校后的北洋工學院位于浙閩邊界的泰順縣百丈口鎮。泰順是浙南的一個偏僻小縣,而百丈口又是這個偏僻小縣的一個小鎮,全鎮人口大約只有幾百人,只有2—3家賣油鹽和雜貨的小店。堂堂高等學府就坐落在這樣偏僻的小鎮上,這真是難以想象的,生活也是艱苦的。學校位于百丈口鎮對面的山坡上,與百丈口鎮隔河(山溪)相望,中間有一座用竹子和木樁搭起來的人形便橋。
在校舍方面,教室是土墻、木架、草頂搭起來的簡陋土房,教室地面是天然土地,沒有水泥地面,也沒有砌磚鋪面,雖然有窗框,但沒有玻璃,一遇斜風雨,教室里水流遍地,泥濘難以下腳。另外不知從哪里買來了幾座裝稻谷用的大谷倉,作為一部分學生的宿舍,我記得我就和另外7~8個同學在一個大谷倉的通鋪上睡了兩年。由于谷倉里光線太暗,除了睡眠外,我們是很少進谷倉的。白天上課,溫習功課和晚自習都在低矮的土墻教室中。偏僻的山村當然沒有電燈,帶玻璃燈罩的煤油燈對于窮學生來說也成了奢侈品,于是在粗陶瓷的小碟中放上豆油,加上一個燈芯,這樣簡陋的“燈”就成了我們學生晚自習必不可少的伴侶了。
那時吃的主食是浙南特有的紅米飯,米粒比較粗糙,質量比一般大米要差一些,但淀粉和維生素含量據說很豐富,是浙南人民愛吃的主食。蔬菜有油菜、小白菜、胡蘿卜、芹菜、菠菜……等,每星期可吃兩次肉,有時還能吃到魚,生活總還算可以過得去。
由于當時正處于抗日戰爭的艱苦時期,大家深知讀書的機會難得,來之不易,因此大家學習都很努力。除了學校安排的體育活動時間外,大學都在課堂里認真學習,埋頭讀書。另一方面,老師們教學也很認真,學校里又執行嚴格的升級、留級和退學制度(當時規定二門功課不及格留級、三門功課不及格退學),每學期都有一些留級和退學的同學。在這樣的環境中,絕大部分同學都是孜孜不倦地認真讀書、埋頭求知,或者這就是北洋的校訓“實事求是”的作風吧!
文字作者 | 吳恒安(寫于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