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4-09
尹樹鵬
1963年,周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宣布:我國的大慶油田建成了!石油現在已經可以自給了!參會代表們聽后,紛紛要求石油部負責人講一講大慶油田的發現和建設,人們才第一次知道了一直處于保密的大慶油田從發現到出油的過程。“鐵人”王進喜成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最杰出代表,但對于油田勘測的科技工作者都沒有提及。大家都去問時任地質部科學院副院長的黃汲清,他卻說:“只要說明大慶油田是咱中國人自力更生發現的就可以了,別的什么都不重要。”但有些代表卻要刨根問底:油田是怎么發現的?井位是怎么確定的?黃汲清欲言又止。
這些人都要聽,不講不行了,他只好簡單地說:“東北松遼地區是一個陸相沉積的大盆地,這大盆地是可以含油的。地質隊在那里探查了五年,后來在松基三號井位打了一口深井,石油噴出來了。這就是大慶油田!”后又說道:“之前,許多國家的地質學家認為只有海相地層才可能生油,但咱們中國搞地質的人不信那一套。我們很早就有了陸相地層生油的理論。新中國成立后,我們依此理論找到了大慶油田!”
黃汲清原名黃德淦(1904—1995),192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學預科,1924年轉入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后任北平地質調查所調查員。他用兩年時間走遍了遼東、遼西、陜西、四川、云南、貴州,對典型地貌地質進行調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為以后編繪中國地質構造圖打下基礎。1922年美國地質學家E.Blackwelder依據波斯灣許多阿拉伯國家都有大油田的特點,認為只有中生代第三紀的海相沉積才是主要生油層;而中國北方多為陸相地層,沒有大油田,是個貧油的國家。但黃汲清認為無論是海相地層還是陸相地層,只要是中生代有大量水生生物聚集的水域被沉積物填滿后,都可能形成儲油構造,中國許多陸相地層都能生油!這是石油地質理論的一次突破。
早在上世紀40年代初,他就指出:生油和儲油地層是多旋回運動發展的。因此,中、新生代陸相盆地應是找油氣的主要對象。新中國成立后,他按此理論,和同事們將柴達木、準噶爾、四川和鄂爾多斯盆地列為找油重點地區,并特別強調了華北平原和松遼平原也應是找油重點區。
黃汲清年輕時思想活躍,愛運動,好觀察。1921年,他因看中北洋大學理工并重而考入。入學后,他被校內豐富的礦產標本所吸引,立志學習能野外考察探究地下奧秘的礦學專業。當時的預科課程需要學英、德兩門外語,還要學習國文、數學、物理和圖畫。他這幾門課的平均分在80分以上,當時很難得。1924年,國內各種政治力量角逐劇烈。黃汲清思想活躍,因參與了多次學潮而被勸退,只好進入北京大學,繼續學習他所熱愛的地質專業。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石油之父”!
天大故事 征文
紀念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創辦120周年
天津大學 今晚報社 主辦
今晚報地址:http://epaper.jwb.com.cn/jwb/html/2015-08/21/content_16_7.htm